又卷起來了,新能源車企的盡頭竟是機器人?
作為小鵬汽車內部孵化的機器人項目,小鵬鵬行的驚艷亮相,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開了小鵬汽車與新能源車企對機器人領域的潛在布局和一致看好。
不僅僅是小鵬汽車,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在2021年也高調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同年現代汽車集團宣布完成對波士頓動力的收購,擁有波士頓動力 80% 的股份。
同時,國內本土車企吉利汽車聯合湖北億咖通成立吉咖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今年3月,吉利又通過關聯公司杭州沃云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吉利邁捷投資有限公司快速入股科捷機器人,占股比例達10%。
今年兩會期間,上汽集團也發布了“兩個百萬”新能源戰略,以及重點打造“五個百億產業”,其中“百億機器人產業”便是亮點之一,將聚焦智能機器人、智能物流、智能產線設計等,開展智能制造工廠改造與智能化升級。
次月,上汽集團又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投資成立重慶賽創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而新晉玩家小米,在今年4月也正式對外公開招標整車焊裝線體供應商,這在汽車焊裝機器人廠商當中,也引發了一波騷動。據高工機器人了解,目前已穩扎汽車零部件領域的機器人本體企業埃斯頓,以及美力科技、三花智控等汽車零部件廠商也都在積極推進與小米汽車的合作。
新能源車企扎堆布局機器人賽道的背后,實則是對未來發展的一種潛在對沖。燃油車的退市幾乎已成定局,至于是2030還是2035年,不過是傳統車企給自己預留的完全轉型的最后期限。
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224.8萬輛,同比增長122.5%,其中6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了27.4%,智能化也正在高歌猛進。
中信證券研報也指出,長期來看,全球新能源汽車步入高速成長階段,當前時點繼續把握全球自動化供應鏈優質標的機會,尤其是特斯拉、寧德時代、LG化學的供應鏈。考慮供需持續釋放,行業持續高景氣,中信證券研報也在中汽協的基礎上,上調了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測至600萬輛(原預測為550萬輛)。
新能源汽車的高速發展,會直接帶動智能化、自動化的剛性需求。從搬運、焊接、裝配、加工、噴涂等多個生產環節,工業機器人也逐步扮演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一眾領域當中,為何新能源車企對機器人賽道情有獨鐘?要想摸清個中緣由,或許還得回到新能源車企的產線布局來尋找答案。
(一)特斯拉神秘的超級工廠
早在6年前,有機構探訪特斯拉的超級工廠時,不禁感慨:“全是機器人!”。在號稱全球最智能的全自動化生產車間里,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的組裝,全部生產過程除了少量零部件外,幾乎所有生產工作都自給自足。
彼時,僅沖壓生產線、車身中心、烤漆中心與組裝中心四大制造環節,就有超過150臺機器人參與工作。作為特斯拉全球第一大超級工廠,中國上海工廠也隨處可見庫卡機器人的作業場景。
正是憑借著超級工廠的超高智能化程度,特斯拉的毛利輕松超越傳統車企巨頭豐田的毛利。而這一切的背后,恰恰是得益于產線機器人的不斷進化,從而做到降本增效的革命性改進。
(二)合資與國產新能源車企的智能自動化產線
2020年10月30日,捷豹路虎首次對外開放其與奇瑞合資投產的江蘇常熟制造基地,為用戶正式揭開了其高端智能制造的神秘面紗。高工機器人也留意到,其整車自動化設備連接率達到86%。
其中,焊裝車間引入331臺機器人;涂裝車間采用LASD機器人進行涂膠;全鋁車身車間,則引入344臺機器人、255臺自沖鉚接機器人、鉚接自動化率100%。
而作為國內新能源造車三巨頭之一的小鵬汽車,也重點建設智能生產基地。早前,曾有汽車媒體探訪小鵬汽車位于鄭州的海馬小鵬智能工廠,據披露,其焊裝車間一期占地21,500平方米,擁有一條四車型柔性生產線,具備不同平臺白車身混線生產能力。
生產線主要由前縱梁線、前車身總成線、中地板總成線、后地板總成線、下車身總成線、車身總成線等工藝分線構成,共投入250臺ABB自動焊接機器人、196把尼瑪克機器人焊鉗、184臺博世中頻自適應焊機,焊接整體自動化率達85%,全車間約2600個機器人焊點參數100%在線監控。
從焊裝、涂裝、總裝、全鋁車身等幾個環節的自動、智能化程度來看,工業機器人可謂是撐起了新能源汽車工廠整車自動化的半邊天。
(三)新能源車企背后的工業機器人
除此之外,在比亞迪、廣汽、上汽等本土新能源車企的背后,也依舊潛藏著一眾機器人產業鏈企業的身影。
譬如,井松智能基于新能源行業倉儲物流需求,結合“工藝流程+場景應用+標準化+定制化+智能化”等屬性,設計了智能物流倉儲系統解決方案,助力比亞迪合肥基地超級工廠項目建設。合肥比亞迪第一輛整車成功下線,也標志了井松智能又一個新能源行業的標桿智能倉儲項目成功落地。
瑞松科技為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二期產能擴建項目提供焊裝車間生產線,實現了極短時間內完成焊裝車間年產能從10萬到20萬的設備安裝調試及量產車型復線生產,效率高,并且對現有車型的生產影響降到了最低。
上汽通用的超級車間里,各種工業機器人各司其職,沖壓、焊接、噴涂等一道道工序,它們有序協同、無縫對接,并展現了驚人的技藝,而在總裝車間,工業機器人也能找到不同車型對應的零件,運送到生產線上,實現多款車型混合生產,平均每76秒1輛整車下線。
此外,奧迪長春生產基地也引入了約860臺機器人等多種自動化設備。
在沖壓、焊接、噴涂等汽車生產制造環節當中,雖然有大量機器人的應用空間,但仍難見國產機器人的身影。
例如在焊接方面,有業內資深人士分析:“目前新能源汽車主機廠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屬于傳統的汽車企業轉型新能源汽車,如廣汽傳祺、廣汽埃安、東風啟辰、廣汽比亞迪、北汽乘用車等;另一類是為了響應國家政策號召而拔地而起的一種新勢力造車企業,如小鵬汽車、寶能汽車、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合創汽車等。
第一類其實會有固定的使用習慣,包括固定的供應商以及一定程度上相同的工藝要求;第二類是最有可能突破使用國產品牌機器人的汽車主機廠,但前提是能夠滿足其生產制造的要求,但這類廠商并不缺乏資金,投入上也會比較積極,要求一樣比較高。
同時,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也是基于傳統汽車的制造技術之上去發展,對材料、工藝、技術等的要求也十分高,尤其是針對使用輕量化材料進行制造提出的工藝難題,對焊接機器人設備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或許短期內,國產機器人與國外機器人的這種技術差距難以消弭,但對于行業而言未必是壞事。而新能源車企紛紛布局或大幅引進各類機器人的背后,側面也映射出了工業機器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廣闊前景。
而新能源車企的爭先入局,或許也佐證了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的猜想。其言道:“近年來無論是智能出行、還是智能機器人行業,都以一種超越預期的速度迅猛發展。我相信,將來智能汽車的廠商都會同時是智能機器人的廠商,相信智能汽車和智能機器人將來會是一致的產業,且能夠產生1+1>2的效應。“
如果說智能汽車是智能制造的“皇冠”,那么智能機器人將是機器智能的“皇冠”。但長遠來看,更大的市場,也需要更大的投入。要想在這兩個當紅的賽道里跑出去,憑借“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未必能夠湊效。在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市場或許更需要敢于冒進的勇者。